共建共享 打造长三角医疗健康新生态
栏目:1xbet动态 发布时间:2025-02-14
 推动本地就医从“单选”变为“多选”、异地就医从“便捷”走向“普惠”、健康数据从“共享”走向“互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医疗服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6年来,从区域间的项目合作共建、资源融通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到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再到健康数据共享互认,长三角健康医疗一体化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每一个“长三角人”可见、可感的。  “家门口建起了大医院,

  推动本地就医从“单选”变为“多选”、异地就医从“便捷”走向“普惠”、健康数据从“共享”走向“互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医疗服务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6年来,从区域间的项目合作共建、资源融通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到跨省就医直接结算,再到健康数据共享互认,长三角健康医疗一体化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每一个“长三角人”可见、可感的。

共建共享打造长三角医疗健康新生态

  “家门口建起了大医院,看病的选择越来越多了!”这既是长三角民众的心声,也是线年来,三省一市常态化推进区域医疗合作,以项目共建、对口帮扶、科研互助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合作,医疗供给在长三角区域持续优化,老百姓看病的选择也逐渐从“单选”升级为“多选”。

  项目合作共建,成为促进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有力载体。作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的重点项目,2022年起,浙大二院在安徽蚌埠启动建设以肿瘤专科为方向的区域医疗中心。为推进项目更快落地,浙大二院提前派出精干力量常驻蚌埠,从管理、品牌、技术三个维度平移资源输入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目前,浙大二院已先后派驻100余名专家在蚌医大一附院启用的过渡病房及门诊专区里开展先期诊治,30项新技术平移到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并有8项填补了安徽省的空白,日间化疗中心、院前准备中心、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等3个管理项目也已完成平移并在蚌医大一附院启用。除了省级医院的区域合作,市县一级的帮扶合作也加速开展,比如杭州市中医院在宿州市中医医院挂牌“技术指导医院”,砀山县5家基层医疗机构分别与杭州市西湖区5家医疗机构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截至目前,沪苏浙高水平医疗机构已与安徽省167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序合作开展407个项目。

  与此同时,从一体化示范区到长三角更大范围的合作共建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嘉兴医院项目加快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嘉善分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青浦分院建成投用,浙江省肿瘤医院与宿州市立医院开展医联体合作……随着一批又一批长三角医疗合作项目落地见实效,长三角医疗“朋友圈”将持续扩圈提能,释放出更强劲的“一体化”红利。

  “打开手机里的医保电子凭证,对着扫码器扫一扫,就能轻松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太方便了!”这样的就医场景,在长三角区域已实现普及。早在2018年9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试点涉及2批次共17个城市统筹区,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信息平台也由此建立,后接入国家层面的统一信息平台。目前,长三角已经实现了统筹区和医疗机构的全面覆盖,三省一市的41个城市、2.5万家医疗机构,构筑起了长三角居民跨省就医的“同心圆”。截至2024年12月,仅浙江一省,长三角地区异地就诊结算群众已累计超2900万人次,减少群众垫付超291亿元。

  从最早的异地就医前需登记备案指定的定点医院、将就医费用拿回参保地报销,到之后的登记备案到就医地异地联网医疗机构后就能实现跨省结算,再到如今只要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线上备案、到市级就医地即可在就医地所有开通跨省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刷医保码(或社保卡)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每一年都在进步和完善。而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示范区的探索则更进一步,目前,跨省医保结算已实现全领域“免备案”,覆盖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所有702家医疗机构和970家定点零售药店,惠及三地246万参保人员。

  解决了“直接结算”的问题,老百姓最关心还是“医保待遇”的“一体化”,而“医保待遇”一体化的关键就是医保“三个目录”的统一。目前,药品目录已经实现统一,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何时能实现统一?长三角也正在为全国改革探路先行。除了全国医保上线种可跨省医保直接结算相关治疗费用的门诊慢特病,2024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率先完成了12个辅助生殖治疗类医疗服务项目同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浙江还将首批25个上海已纳入、浙江未纳入的医疗服务项目,3类医用耗材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另外,对于长三角其他城市人员来浙就医,在费用管控上浙江也给予平等“待遇”。通过对省内、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纳入DRG与本地费用进行同控同管,2024年长三角外地居民来浙跨省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249元。从更“便捷”到更“普惠”,三省一市医保部门持续推进医保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长三角参保群众看病就医的体验感,打造出一个“跨域无感”的长三角健康幸福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让长三角兄弟省市越抱越紧,也加速了医疗资源融通共享的步伐。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区,嘉善县成为长三角区域间医疗健康合作的“试验田”,这里的老百姓已充分享受到一体化的红利。在嘉善县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的大屏幕上每天都会滚动展示当月的外院专家坐诊信息,这些名医均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长三角知名医院。

  “名专家走进社区医院”只是长三角医疗资源融通的一个缩影。通过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及专家名医工作室等多种形式,长三角各地基层医疗机构与高质量医疗机构的互动与合作正越来越频繁。比如,通过建立“白玉兰远程诊室”“上海市儿童医院空中诊室”等智慧医疗平台,嘉善县与沪杭37家三甲医院实现远程读片、诊疗等,形成了以“云诊室”为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其中大云镇卫生院2024年“云诊室”会诊超300人次。

  当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实际成效如何?门诊量或许是最好的回答。嘉善县罗星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社区医院与上级医院以及长三角大医院开展紧密医疗合作以来,仅一年时间,门诊量即从原来的11万人次增长至18万人次,增长超60%。不仅仅是当地居民,许多上海回到嘉善养老的老年人,也将该社区医院作为就医首选。硬件环境的改善、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成为病人从长三角大城市向县城、村(社区)回流的直接原因。

  从罗星社区医院、大云镇卫生院到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再到浙大二院、上海市儿童医院,1xbet体育登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分级有序、资源融通的医共体、医联体。这样的“共同体”,不仅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还满足了“看名医”的更高层次需求。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模式能走出示范区,在长三角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复制,惠及更多的长三角群众。

  过去,许多基层老百姓反映,基层医院虽建得漂亮,却缺乏高水平的医护人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6年来,名医大院对基层医院的“输血式”帮扶已逐渐转向“造血式”赋能,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也步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造血”先强学科建设,这也是许多大院名医“下基层”首先开展的工作。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沈伟锋这两年已经是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常驻嘉宾”。在嘉善期间,他结合当地各级医院实际,创新性提出了乡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123”框架,梯度推进嘉善县域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乡镇急救单元、乡村急救哨点建设。如今,从村镇卫生院到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急救诊治的整体水平均得到大幅提升。将最优势的学科资源“复刻”到基层,提升基层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也是许多知名医院的共同理念,正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和浙大二院在筹建青浦院区、嘉兴院区时,就本着差异化的定位布局重点学科,在示范区内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传帮教”也是“造血”的必修课,而关于这堂必修课,长三角各地均已驾轻就熟。作为嘉善罗星社区医院引进的第一个中医硕士,金秋妤刚到医院工作时,病人并不多。过去半年多时间,医院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李伟民教授每周坐诊,并且安排她作为专职助手向专家学习。半年之后,她的病人数量从每月不足50个增长至400-500人,口碑和知名度也逐渐提升。

  通过知名医院专家团队的传帮教,各级医疗机构对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管理更加规范,尤其对重症疾病识别与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诊疗手段源源不断地从省级知名医院向基层“平移”,形成一种互促共享的良性循环,为长三角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提升持续赋能。

  如果说区域间的医疗合作与资源融通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提供了重要载体,那么,实现健康医疗数据的共享与互认,则是打通长三角医疗一体化“任督二脉”的关键。

  健康数据共享,从新生儿开始。目前,三省一市已实现出生医学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出生医学证明》签发、《预防接种证》发放、出生登记《社会保障卡》申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等5个事项均已实现跨省通办。在通办的基础上,预防接种信息的互认互通在示范区内已经实现。“父母刷刷指纹,孩子就可以直接接种疫苗。”嘉善某社区医院负责人介绍,目前青浦、吴江、嘉善已经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所有信息均可在后台调取,跨省接种不需要携带证件,人到现场即可。

  除了“出生”一件事的互认共享,近年来,三省一市也在持续探索卫生健康重点领域的数据共享机制。比如在血液信息的区域共享方面,依托浙江血液云平台,已实现HIV确认阳性献血者数据华东地区共享,在全国率先实现献血者跨省频繁献血行为间隔期内自动阻断,做到“一地献血、多地查询、多次监控”。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长三角一体化而言,数据共享互认既是关键,也是难点。许多创新的改革探索,都需要在示范区这块“试验田”上首先破题。2024年以来,在上海市卫健委的牵头领导下,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平台、跨域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跨域互联互通互认平台等数字基座,启动了示范区统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示范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互认共享也在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11月,仅嘉善县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122502项次,累计调阅数257325项次,节省费用265万元。

  从示范区到长三角,健康数据互通共享的步子越迈越开,惠及人群也越来越广。在立体化、智慧化的医疗协作网络下,沪苏浙皖正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能的医疗服务。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无疑是与老百姓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项。尤其是医疗健康的一体化,切切实实惠及三省一市的人民群众,使大家能更加便捷的享受到跨区域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观在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医疗健康为核心的公共服务一体化,也有力促进了要素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为长三角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三省一市聚焦破解医疗资源不均、跨区域医疗资源流动不足、医疗资源对人才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支撑不足等问题,着力实施了区域间医疗机构共建、对口支援、医疗人才联合培养、医疗资源融通共享、医保跨省结算、健康数据标准统一共享互认等一系列医疗健康区域一体化举措,取得了不少老百姓切身感受得到的成绩。下一步,需要紧紧围绕医疗服务均等化这一核心目标,做好推进医疗健康一体化的文章。

  一方面要继续做好“统”的文章。要进一步深化医保互联,积极推广示范区的跨省医保结算“免备案”试点,大力推进医保待遇相统一,在药品目录统一的基础上,加快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统一的步伐。要加大力度推进医疗健康数据标准接口的统一,实现长三角医疗机构的医疗健康数据共享互认。

  另一方面要做好“合”的文章。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医疗健康合作,推进医疗资源共享,持续减少医疗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要不断扩大医共体、医联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及专家名医工作室等医疗协作体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大医疗人才合作培养,积极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全面提高优质医疗资源触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