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提供了关键动力和战略抓手,也从范式革新的角度,对卫生健康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次科技革命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卫生健康发展。
以满足需要为目的的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能,能够为很多疾病诊疗和健康问题干预提供新手段;能够对卫生健康体系进行重塑,催生新模式;能够为破解长期制约卫生健康发展的难题提供新的方案,对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和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均具有重大战略作用和意义。
一是催生疾病创新治疗和干预手段,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从我国人群疾病负担看,随着疾病谱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人群主要死因和主要疾病负担。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中的创新药品和器械等的研发,能够为部分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手段,对降低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等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慢性病大多与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病管理需要统筹影响健康的广泛因素。这一要求事实上超越了原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客观上需要紧密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形成数字健康服务全周期、全人群、全方位的新格局。
二是通过卫生健康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显著提高服务可及性。当前卫生健康领域还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以精神心理健康为例,我国精神心理服务供给非常缺乏,而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却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数字疗法作为新型生产工具,能够对精神心理疾病直接进行干预治疗,与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结合可快速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推动劳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为破解诸多长期制约卫生发展的难题提供新方案。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劳动者,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发展形成的新型生产工具能高效赋能劳动者,为解决诸多相关难题提供创新性方案。
四是降低医疗卫生总体费用,提高卫生健康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质卫生健康生产力,一方面可以在科技创新和药品、器械研发基础上,结合十四亿人口大市场实现快速迭代、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卫生费用水平;另一方面,数字疗法等数字健康技术具有可复制、可积累、更低成本以及更便捷触达等特点,并能通过健康管理等方式有效降低总体医疗花费。
五是能够推动形成卫生健康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决定了其既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健康产业中创新最为活跃的力量。创新药械和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医生,在快速提升基层能力、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健康产业发展的诸多痛点,例如提供了更广泛的创新应用场景、触达更大规模人群,进而推动医药迭代研发、产业结构升级等高质量发展。
六是以创新汇聚资源彰显效果,加快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当前,依托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飞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加快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打造全球创新合作平台,不仅能激发和释放更多造福人类健康的新质生产力,还能提供不同于发达国家高成本、低绩效的健康解决方案,增强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吸引力和引领力。
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是维护和改善人群健康过程中,由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不断推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卫生健康服务范式转换升级的生产力质态。其标志是经由技术和服务范式转换推动疾病治疗和健康改善效率的大幅提升。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入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与生产力的人和物要素结合,直接转化为更高质效的卫生健康生产力。
从医学史上看,医疗服务模式转变和范式革新多由科技创新所产生的劳动工具突破引致,如X线检查的发明使人们对疾病的探查从体表进入体内层面;疫苗的发明使人类对部分疾病从被动治疗到有效预防甚至消除等。
除了上述整体上的含义和特点,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强调创新的原创性和颠覆性,因而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尤其体现在卫生健康服务的范式转换和“换道超车”方面。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具体涵盖诸多领域和维度,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二是创新材料、创新药品和器械等体现出新质生产力特征,能够显著提升疾病治疗干预的效果和效率。
三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医疗健康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日益显示出推动服务模式升级的巨大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已在卫生健康领域不断出现,不仅在诸多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将带来医学教育培训、手术模拟、远程会诊、健康宣教等领域的变革。
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调整完善卫生健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领域政策,提升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加速科技创新,特别是实现新质劳动工具在健康服务中的快速应用,加快卫生健康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推动健康维护效率持续提升和模式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卫生人才队伍,以及用好人才的激励机制。人才队伍现代化需要建立卫生健康人才需求和供给相平衡的机制,需要教育谱系更加完备,需要毕业后教育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中国特色医学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人才队伍现代化还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卫生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全面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使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为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动力。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医学发展的核心引擎。应发挥制优势,围绕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疾病风险、“卡脖子”领域、生命科学中长期战略主题等形成突破。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卫生健康科技人才队伍,优化长效激励机制,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卫生健康科技人才力量。在调动各方力量的同时,需重点强化高水平医疗机构作为创新策源地的作用,聚焦健全重大健康需求和生物医药重要品种的临床研究平台和支撑保障体系,提高我国新药、新医疗器械及新技术临床研究、孵化、转化应用的全球竞争力。
创新产品技术审评审批管理,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化为卫生健康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等的上市进程,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须注重在实践中定期总结完善,适时调整监管政策,助力创新药物和技术装备瓶颈取得突破,实现创新器械和产品自主可控等目标。
完善创新劳动工具应用政策,加速创新产品在卫生健康服务供给中的应用进程。产品和技术能够获得定价和收费,是创新价值得到体现并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创新产品的项目准入审批周期较长,且由于应用数据相对缺乏等原因,越是创新型产品,其周期往往越长,不利于创新产品在医疗服务中应用推广。建议将医疗服务项目和定价区分为医保范围内和医保范围外两类。医保范围外价格管理可下放到省级医保部门,并探索基于一定条件的创新产品和技术价格备案制。
多渠道系统推动,加快卫生健康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引导作用,为新技术产品运用提供稳定支持。可在基本医疗服务和脆弱人群健康问题领域,通过践行“为民办实事”等由政府投入提供创新产品。加大对网络、算力等“新基建”的政府投资力度,为新质生产力要素组合跃升提供基础支撑和强大动能。二是加大将创新技术产品纳入医保报销的力度。创新产品和技术能否纳入基本医保是其能否扩大市场份额,并被更广泛人群接受的基础。应加快将成本效果好、社会关切度高的创新产品纳入医保。若纳入基本医保目录难度大,可考虑落实关于紧密型医共体按人头打包预付的政策,给予医共体购买使用创新产品的自主权;或学习三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按病种打包付费后不再限制只使用医保目录内产品,医院可根据患者治疗需要使用数字疗法或效果好的创新药械和数字健康服务。此外1xbet体育,商业健康保险也应真正发挥多层次保障功能,加大开发疾病早期控制和大病健康管理型保险力度,更多地将创新技术产品纳入报销范围。
大力提升健康消费中创新产品比重,发挥需求侧对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牵引作用。当前,我国医药消费中创新产品的比重较低。应加快提升财政、基本医保等公共医疗卫生消费中创新产品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加快创新应用转化的“中国模式”。创新产品营销前期一般采用“小规模、高价格”的模式,其可及性和受益面有限且费用高昂。政府可以统筹公共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快速构建起“大规模、低价格”的新模式,在加速创新产品扩大应用的同时加速其优化迭代,大幅提升创新产品的可及性和产业竞争力。此外,改变消费理念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创新产品的价值,增加新产品的获取途径。
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卫生实践和国际标准制定,引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改变全球分工格局,需要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推动建立完善卫生健康国际标准、规范和法规。在未来全球卫生健康合作中,应继续高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旗帜,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积极参与乃至主导与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规则和标准制定;要在医学科技、卫生健康数据等领域的底层原理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全球卫生健康规则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和健康创新技术应用的引领者,迈上全球卫生健康产业技术链、价值链的中高端。积极推动全球卫生治理变革,为我国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好国际环境。充分利用“健康丝绸之路”和其他区域多边合作平台,扩大卫生健康科技国际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数字健康服务网络,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扩散和资源共享。支持有实力的医药企业、民间力量在境外投资设厂或办医,推动消除贸易壁垒,助力相关国家卫生健康体系提质升级,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张毓辉)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